首页 > 学生事务 > 《五音》 > 社会学日历

社会学日历 | 3月6日,鲍德里亚:何去何从的消费社会

 

生平年表

1929.07.29 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兰斯

1958-1966 索邦大学德文专业毕业后在公立中学教德语

1962-1963 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对卡尔维诺等人文学评论,还翻译过布莱希特等人的德语作品以及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

1966 在高等实验学院参加罗兰·巴特的研讨课,同时在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师列斐伏尔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学博士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

1966-1972 在第十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教授。

1968 修改后的博士论文《物体系》出版

1970 《消费社会》出版

1972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发表《媒介的挽歌》

1973 《生产之镜》出版

1973 获得南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职位

1976 《象征交换与死亡》出版

1977 《忘掉福柯》出版

1978 《在沉默的大多数的阴影中》出版

1979 《论诱惑》出版

1981 《拟像与仿真》出版

1983 《致命的策略》出版

1986 转至多芬大学任教

1987 冷记忆出版

1990 从多芬大学辞职退休

1995 《完美的罪行》出版

1997 《时髦的废话: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科学骗局》面世

2007.03.06 在巴黎病逝

木铎金声

他在求学期间主修的是社会学,其主要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马克思、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影响。他的早期思想传承马克思主义,以后接受并发展了符号学说,并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80年代以后,对当代场景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新型关系的形而上学研究,逐渐取代了他对后现代性的分析。

在几种最主要的后现代理论发展过程中,鲍德里亚近乎极端的思想体系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他的理论目前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理论以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在他的早期思想中,他试图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符号学以及结构主义加以综合,意欲发展一种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他对消费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控制关系、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定位于一些被组织到指意系统中的符号的符号学理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涉及到家庭环境、建筑、绘画以及媒体等各种现代现象。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和《符号政治学批判》(1972)等。

在这之后的著作中,鲍德里亚运用符号学研究媒体和现实向结构的转化,他开始站在后现代的立场,抛弃一切对现实真实的应用而转向超现实,即一个由拟像构成的世界。在他的拟像社会中,模型和符号构造着经验结构,并消灭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人们以前对真实的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均已消失。这段时间的作品主要有:《生产之镜》(1973)、《符号交换与死亡》(1976)、《末日的幻觉》(1976)、《仿象与拟真》(1981)等。

鲍德里亚在80年代以后的形而上学的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宿命的策略》(1983)一书中,他描述了客体(大众、信息、媒体、商品等等)无限增殖,最终逃脱了主体的控制,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角色逆转。他的理论改变了贯穿西方形而上学中的主体对客体的统治这条主线,他认为这种统治已经结束,并建议个人应当向客体世界投降,并放弃主宰客体的计划。他的这种理论充分反映在当代文艺作品中,西方一部红的发紫的科幻电影《Matrix》表现的就是他所描述的景象。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大部分致力于描述现代性中的关键性东西(生产、社会、历史等)的消失,这就最终构成他对历史终结的讨论。在他的理论中,人们正面对着一个灰暗的没有未来的未来,一切都已完成了,只有同样的事件无限地重复,这就是后现代的命运。鲍德里亚关于历史终结的理论主要表述在1988年的一篇名为《公元2000年已经到来》的文章中。

鲍德里亚是悲观的,他给我们描述的后现代社会是阴暗的,但我们当前还生存在现实的社会中。他曾经指出,我们不要忘记福柯,因为福柯相信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其主要理论建树有折叠媒介范式模型与电视对象,即对于媒介在构成后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反思,他提供了媒介(作为万能和自发的社会力量产生着广泛的影响)的范式模型。他是于1972年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Toward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介的挽歌》(Requiem for the Media)的文章,抨击马克思的所谓经济还原论或"生产力论",开始发展他的媒介理论的。这个题目有点讽刺意味,因为鲍德里亚实际上刚刚开始完善一种社会理论,其中,媒介将在一个新的后现代性的建构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这篇文章里鲍德里亚其实是在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理论"写挽歌,并认为:"麦克卢汉曾以他那惯有的加拿大-得克萨斯人的蛮横说过,马克思,这位蒸汽机和铁路的精神上的同时代人,在他的有生之年随着电报的出现已经过时了。他以坦率的方式说,马克思在他对于生产的唯物主义的分析中,几乎将生产力定义为一个被授予特权的领域,其中语言、符号和交流通常都被排除在外了。"(CPESp164)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评在这里发出了一个激进的质问--在《生产之镜》(The Mirror of Production)(1973)中达到顶点,并最终与马克思主义绝交。

作为马克思主义范畴不能提供一种适当的媒介理论之例证,鲍德里亚批评了德国活动家和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森斯伯格的媒介理论以及他想要发展一种社会主义媒介策略的企图。鲍德里亚将此种努力作为一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的尝试加以摈弃,即企图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没有看到大众传播媒介本质上"是反调解和不及物的。它们制造了非传播--如果一个人同意将传播定义为交流,定义为说和答的交互空间,因而是一种责任(不是一种心理上的或道义上的责任,而是一种个人的、相互交流关系)--就可以用这个词来刻画它们。它们总是在阻碍反应,使所有的交换过程成为不可能(除了各种形式的模拟反应,它们自身并入传播过程,因而使传播的单方面性原封不动)。这是媒介的真正的抽象化,社会控制和权力的系统就植根于"

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另一研究中,鲍德里亚指出"电视对象"如何成为家庭的中心,并对主人是消费社会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成员起着重要的"证明作用"(CPES53页以下)。在鲍德里亚看来,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加速作用,相当于从现代生产领域堕落到后现代模拟社会。因而,对鲍德里亚来说,现代性是以工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霸权上升为特征的生产的时代,而后现代则是一个由符号、代码和模型控制的模拟的时代。现代性集中于物品--商品和产品--的生产,而后现代性则以激进的类制作和符号的激增为特征。此外,追随麦克卢汉,鲍德里亚将现代性阐释为一个商品化、机械化、技术和市场关系爆炸过程,而将后现代社会看做一个内爆的场所,涉及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现象与实在、传统哲学和社会理论所主张的每一种二元对立之间所有的边界、范围和差别。此外,现代性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生活领域日益分化的过程(正如哈贝马斯所阐释的马克斯·韦伯),而后现代性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消除分化及伴随的内爆的过程。在鲍德里亚看来,伴随着符号和拟像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快速传播,广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蓬勃发展,成为后现代性的一个构成要素。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止,鲍德里亚将媒介阐释为主要的模拟机器。这台机器大量产生出形象、符号、代码,而这些构成了()现实的独立领域并最终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性的消除中起着重要作用。鲍德里亚对于模拟和超现实的分析也许构成了他对社会理论和媒介批评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一个电影演员模拟政治生活和骗子模拟电视表演的时代,"模拟"这一范畴为激进的社会批判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而"超现实"这一概念也是对媒介、控制论和信息社会进行社会分析的一个极其有用的工具。

鲍德里亚的分析指出表征与现实关系的重要的倒置。以前,人们相信媒介是再现、反映和表征现实的,媒介正在构成()现实,一个新的媒介现实--"比现实更现实"--其中现实已经从属于表征--导致现实的最终消融。另外,在《媒介意义的内爆》(The Implosion of Meaning in the Media)中,鲍德里亚宣称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这是一个引向意义的瓦解以及媒介与现实之间差别消除的过程。在一个媒介信息社会中,信息和意义"内爆",瓦解为无意义的"噪音"、没有内容或意义的纯粹外观。因此,鲍德里亚认为:"信息对意义和内涵具有直接的破坏性,或消除它。意义的丧失直接关联于信息、传媒、大众媒介的分解和劝阻作用……信息吞噬了它自己的内容;它吞噬了交流和社会……信息把意义和社会融为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这种状态根本不会导致新事物的过量出现,而是恰恰相反,导致整体的平均信息量。"鲍德里亚在这里把媒介看做一个符号和信息的黑洞,而黑洞将所有的内容吸入控制论的噪音。在所有的内容都"内爆"为形式的过程中,噪音不再传达有意义的信息。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鲍德里亚是如何最终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为己所有,并认为:"媒介即讯息,指代的不仅是讯息的终结,而且也是媒介的终结。不再有实际意义上的媒介(我以上所谈的是关于电子大众媒介)--也就是说,不再有一种力量,用来调解一种现实和另一种现实、现实的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严格地说,这就是'内爆'的含义:一极并入另外一极,每一个不同意义体系的两极短路,明显的对立与界限消失,因而媒介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因此,任何调解、任何两者之间或从一方到另一方的辩证的调解都成为不可能,而产生了所有媒介影响的环形性。因此,从一极导向另一极的单向的本义上来讲,意义(含义)也成为不可能。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种批判的--但又是最初的--情况,这是我们惟一的选择。梦想通过内容或通过形式进行一场革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媒介和现实现在已经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其真相已经难以辨清了。"实际上,鲍德里亚是在暗示,发展一种激进的媒介理论的真正方案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公共机构和文化机器调解主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人口之间关系的意义上,没有真正的"媒介"。他宣布媒介与"现实"内爆,这样一来,就导致不可能区分媒介表征及其表征的现实。鲍德里亚还认为媒介通过生产成批的观众以及思想和经验的大众化加剧了大众化。大众吸走了所有媒介内容,抵消甚至对抗意义,并要求和获得了更多的奇观和娱乐,因而进一步侵蚀媒介与"现实"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内爆为大众,以至于媒介对大众有何影响以及大众如何加工处理媒介是不得而知。

评述

鲍里亚德旗帜鲜明,学术多产,被誉为当代学术领域最重要和最富煽动性的作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反映关键时代特征的哲学和社会学说,他也因其中尖锐的对当代社会的文化、思想的批判而被尊称为法国后现代理论的导师。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可以说紧赶现时代的脚步,对于我们研究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迪和引导作用。研究了他的理论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消费社会正在日益变成一个由符号一物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作为传统意义的主体的个人正在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的过程中失去自我、失去主体性。有学者说,鲍德里亚的分析触及到了人类社会和文化及其创造者的最深层的本质问题。

 

资料来源:

《评析鲍德里亚》,顺大伟,山东师范大学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baudrillard/#6

http://baike.so.com/doc/4641666-4854622.html

http://wiki.mbalib.com/wiki/%E9%B2%8D%E5%BE%B7%E9%87%8C%E4%BA%9A

http://www.doc88.com/p-29320868157http://www.shehui.pku.edu.cn/upload/file/word/a98a7693-6b96-4511-b48f-018ff19d72e6/1.html

资料整理:社会学系团委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