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事务 > 《五音》 > 社会学日历

社会学日历 | 11月27日,林耀华:把种子埋进土里

 

林耀华(1910327-20001127日),福建省古田县人,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并担任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会的领导职务。是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被称为中国一代学术伟人、人类学民族学泰斗。

先生年表

1910327日,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岭尾村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35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36年吴文藻教授赴美出席哈佛大学成立三百周年校庆时,与哈佛燕京学社负责人商妥,派林耀华赴美学习人类学专业,并攻读博士学位。

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

1941年回国,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深入中国乡村最基层和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义序的宗族研究》《凉山夷家》《中国原始社会》等著作。

1945年在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兼代理系主任。

1984年《原始社会史》出版,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

1990年《民族学通论》问世,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

1995年《凉山彝家的巨变》出版,获中国第十届图书奖20001127日逝世,享年91

先生之谈

谈民族学家

一个民族学学家如果既能把握住社会文化变迁的脉搏,又能设身处地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着想,帮助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出一条成功地进行社会文化调整,并且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加速其经济文化繁荣的道路的话,那他的工作成果就一定令人瞩目。
谈亲属制度

亲属制度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析。某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图式所表述的,不过是这一民族亲属称谓的一个断面。在这个断面上,各个具体成员的称谓都是历史的产物,但彼此出现的时间也许早晚不同,其转变又可能与外来文化接触有关。血亲和姻亲的关系如何起作用,它们又如何与行为模式相联系,所有这些,都需要做出具体、细致的分析。

谈文化适应性

在同一文化系统中,并非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具有适应性,有些可能是中性,或者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为中性的,像服饰和礼仪规则等文化因素,从适应的意义上看就可能是中性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它们可能与生物需要和环境条件已没有直接关系了。另外,有些文化并不主动去适应变迁的环境,甚而为保持自己原有的习俗而不惜付出沉重的代价。

先生馈赠

林耀华先生是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重要开拓者。他的《金翼》和《凉山彝家》是两本最有代表性的力作。其中,《金翼》已成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的重大主题——中国汉族宗族社会研究的奠基作品之一,影响力延续至今;《金翼》同时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学家族与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国情依据之一。同样,《凉山彝家》也早已被公认为现代彝族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他对彝族文化与社会的双重观察,提示了现代中国在多民族发展的背景下,急需对民族地区加以区域关照和整体性协调的重要意义。这两大著作,分别代表着林耀华先生的两大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汉族社会研究和西南少数民族研究。

——郑杭生《林耀华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作贡献再认识——在林耀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晚清以来,得对外开放之先气,这里涌现出许多学贯中西的学问大家,林耀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

现在,我们总结林耀华先生的毕生成就主要有以下4点:一是上世纪30年代产生于福建义序和金翼黄村宗族乡村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学界中国宗族学说的传播,成为当今中国汉族社会组织与结构比较研究的基本参照与出发点;二是上世纪40年代对凉山彝家的艰苦调研成果,是对凉山社会第一次系统的研究,促进了日后社会文化调整与发展的意图得以逐步落实;三是上世纪50年代参与指导的民族识别,论证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事实,率先完成了直接实现民族平等的早期应用性实践;四是数十年才得以呈现一位人类学民族学家的教书育人成果——保持同门弟子学术交流与传承,形成了不同专题的代际学术团队,关联性系列专著不断问世。

以上4条,就是林耀华先生留下的珍贵学术与教育遗产,值得我们所有师生后学继承和发扬。

记得林耀华先生生前教导我们要不断认识不同文化的土壤,即使是现代科技也一定要种植在文化的土壤里,才能赢得地方社会的平稳发展。今天的纪念会上,我们将展示林耀华先生生前的亲笔墓志铭拓片,让全体人类学学人永远记得这位金翼老人的至理名言:把种子埋在土里!

——庄孔韶《把种子埋在土里”——林耀华百年诞辰纪念讲话》

我们基于林先生生前的研究成果,针对今天中国民族关系的需求,倡导学术范式和社会观念的一场后现代转型。这场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的学界和社会经过这样一场转型,将不仅迎来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第三个春天,而且将使中国的文化血脉与文明传统再次相连。这个传统精义的体现包括:《礼记·王制》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史记·货殖列传》的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和《论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张海洋《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

 

袭先生遗风把种子埋在土里

 

资料引用:

林耀华,《三上凉山()——探索凉山彝族现代化中的新课题及其展望》,《社会科学战线》, 1986(04):311-326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3

郑杭生,《林耀华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作贡献再认识——在林耀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02):30-32

庄孔韶,《把种子埋在土里”——林耀华百年诞辰纪念讲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潘守永,张海洋,石颖川,《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02):38-43

资料整理:系团委宣传中心、系学生会秘书处、学术实践部